【影评】《逃亡》:心之所向即为家

《逃亡》荣获本届最佳国际视频、最佳动画片与最佳等三项大奖提名,虽然最后没抱回任何一座奖项,但只要看完本片的人,绝对能理解为何它能入围三项大奖,且每个奖皆是实至名归。电影为导演挚友人生的真实故事,聚焦在一名身心漂浪多年的男子,努力寻找家的真正定义。揭开埋藏在心底20多年的秘密,从阿富汗、到俄罗斯,又落脚到丹麦的艰难旅程,以及曾身为难民令人心碎的童年回忆。《逃亡》导演巧妙结合动画与纪实手法拍摄而成的纪录片,故事精彩震撼,极具张力,表现风格也细腻动人。

【影评】《逃亡》:心之所向即为家

《逃亡》缘起于一段长达25年的真挚友谊,导演乔纳斯·波赫·拉斯穆森(Jonas Poher Rasmussen)在火车上初次见到阿敏,这件事对于当时的小镇来说并不常见,更何况阿敏还是只身一人来到小镇。后来辗转得知,阿敏来自于阿富汗,并住在导演家附近的寄养家庭,久而久之两人慢慢成为好朋友。导演认为这部片就是从那时开始,当时的他对于阿敏的来历感到十分好奇,但阿敏从未告诉任何人这段过往。有广播纪录片背景的乔纳斯,在十几年前就曾问过阿敏合作意愿,但身负许多不堪回忆与过往的他婉拒了。直到几年前,导演受邀参与丹麦ANIDOX研讨会后,发想出以动画呈现整个故事,阿敏即可匿名分享过往经历,才让他决定敞开心房述说他的故事,最后《逃亡》也就制作成一部动画纪录片。一切就是如此自然,整部视频的概念都是从一段友谊出发,也不是为了议题性而拍,只是出自于导演对于好友的爱,《逃亡》可以说是导演献给结识长达25年的挚友一封情书。

【影评】《逃亡》:心之所向即为家

以往我们对于难民的印象可能都是从新闻报导上得知,总把那些因战争、政治动荡等因素被迫离开家乡的人们,冠上“难名”的标签,却很少深入探讨他们背后的原因与故事,他们为何离开?历经了什么困难?以后何处为家?2015年难民危机席卷全欧洲,几乎每一个国家都涌入许多被迫离开家乡的人们,导演认为他能做的就是赋予被迫远离家乡的人们一张脸孔,于是故事主轴又更为深入了,从原先单纯讲述阿敏的个人经历,演变成这些流离者们的共同故事,探讨何处该为家?他们的归属又是什么?

【影评】《逃亡》:心之所向即为家

撇开动画与纪实手法形式上的完美结合,《逃亡》最为重要的在于它足够真实,也足够勇敢。与大多动画纪录片不同,《逃亡》甚至将导演访谈过程的画面全数以动画呈现,就像实拍纪录片一样,我们能看到导演如何进行访谈,而阿敏又是带着何种情绪响应。从第一颗镜头,阿敏深呼吸、调整位置,我深深被这种真实感吸引,甚至被震慑了。片中不仅以动画呈现,也试图在一些片段中加入一些历史图像,像是阿富汗共产政权、圣战者以及柏林围墙倒塌等,提升更多真实性,并阐述阿敏离开阿富汗的原因完全是出自于历史因素,而且是人们都可以略知一二的重大事件。

【影评】《逃亡》:心之所向即为家

《逃亡》不仅是纪录阿敏的大半人生,或是许多流离者的人生缩影,片中带到的主题“家与归属感”才是极为重要的。人的一生无非都在寻求一个有归属感的地方,何处让我们感到安心、感到温暖,而漂浪多处且多年的阿敏,是再也回不去当时的阿富汗,也再也无法变回一开始天真可爱的孩子,他在本该享受童年的时期,被迫独自长大,这长年累积的孤独感与不安感,是很难再回复的。而阿敏或许已在丹麦落脚多年,却始终觉得自己为外来者,不觉得自己属于这里。《逃亡》给了他一个出口去述说他的痛苦,让他有一个机会能与自己和解,能好好正视自己长久以来一直忽略的问题。“何处为家?”我想答案,不在丹麦,也不在阿富汗,而是心里。

【影评】《逃亡》:心之所向即为家